首页 影视娱乐 影视作品有自己的“文化观”方能传得远

影视作品有自己的“文化观”方能传得远

近年来,中国的影视作品加快了“扬帆出海”的脚步,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海外受众。

  【文化评论】

  作者:任孟山(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中国的影视作品加快了“扬帆出海”的脚步,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海外受众。各种题材和表达手法之下的精品影像都在试图向世界展示并讲述更好的“中国故事”。不久前,在四川电视节“中国影视海外传播论坛”环节中,多家媒体更是一致认为,不论从资本、内容、模式上看,国产影视的“出海”都迎来了爆发期,而这爆发的助力不仅来自影视作品跌宕起伏的故事性,更是要打磨出作品厚重的文化底蕴;不仅要在技术与叙事手法上与国际水平接轨,更是要让作品浸润在全面的文化和美学意涵中,拥有充分的“文化观”方能让影像传播得更远。

  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给艺术创作提供了无限可能,传统文化为当代影像表达提供了丰富的底蕴支撑,同时,流行影像的大众传播也为今天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带来更大想象空间。一段时间以来,以鲜明的传统文化符号入题的精品剧迭出,例如,正在播出的历史传奇剧《鹤唳华亭》,便是着力刻画了“韵外之致”的宋之美学风范。剧作依托于宋代典雅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人物服饰严谨参照历史画像设计,点茶手法、古风雅乐以宋代之“礼”贯穿其中,“瘦金体”“书道”等典型的传统文化符号被细腻地融入剧情当中。编剧对宋代文化风貌的潜心钻研渲染出经得起推敲的内涵底蕴,作品打磨的远不止于一幕幕遥远的生活场景,更是可被共情和共鸣的文化之韵。较之宋朝的传统文化之美,“唐朝”“长安”则是千年历史长河中另一番璀璨光芒,此前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则在上元节这一传统节日的盛大背景下讲故事,唐朝的服装配饰、美食点心、古法造纸、宴会礼仪等传统文化亮点自然而然地渗透到镜头之中。热闹的盛世之景,呈现的是当时长安的开放与包容,更是民族自信的浓缩与体现。

  这些获得好口碑的剧作都让人们看到,影视作品追求“高级感”与“品质感”并不只是为了营造视觉冲击、迎合一股潮流,更是要将传统文化的大命题分解到日常生活审美当中——展现历史风貌的初心,在于唤起现代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传承意识,在于传播空间全球化下中国文化“走出去”可以有底气、有力量地接受更多元的检验。

  夯实脚步才能走向更远方,文化感、精品化正在成为影视作品叩开海外市场大门的“看点”。《鹤唳华亭》落地北美、越南、马来西亚等,向全球2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步播出,创下了国产剧出海新纪录;不仅如此,剧情紧凑、情节跌宕、视听精美,对于历史景象的丰富再现都是海外观众津津乐道之处。《长安十二时辰》登陆多国市场,成为首部进入海外包月付费区的剧集,这种底气来自匠心雕琢,也来自文化自信;《小欢喜》《小别离》等都市题材作品进军海外,靠的是展现中国家庭教育之现实,以情感共鸣打开国际市场;而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则是以中国的神话故事为底色,打破欧美日本对动画电影的垄断。

  由此不难看出,媒体融合发展与全球一体化进程改变了媒介传播形式、扩大了受众圈层、提高了观众审美要求,但挖掘文化内涵、打磨品相质感的追求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创作定律。

  以文化观为舵,国产影视可以聚合古今之力;以文化观为帆,中国影像可以驶向更远之处。影视作品开始拉长时间维度、联结历史与现实,从小切口小角度着手,为传统文化与历史底蕴找到一方可融入的空间;中国影像以华夏文化之奇妙、现实情感之共鸣入题,中华民族历经千年的民族品质与信念追求可以向世界讲述。以文化观入题,中国影像可以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27日 02版)

[ 责编:董大正 ]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合肥热线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hefeirx.com/yule/165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